民族宗教学学者杨桂萍这样讲中国故事

2016-04-15
101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杨桂萍(右)代表专家学者发言。


  2016年4月8日,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讲好中国故事”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研讨班学员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位专家学者,以及文化、艺术、体育、新闻界40多位知名人士参加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杨桂萍代表专家学者发言。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证研究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情况,提出专家学者要为构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作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认真听听杨教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对谁讲、讲什么?


  对学生,对大众,对学者,对宗教人士,对政府官员,对象不同,内容有别,方法各异。影响有影响力的学者、官员和宗教人士,也影响有潜在影响力的青年、学生和大众。


  针对误解和偏见,让国际社会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管理经验。


  针对盲从和自卑,让穆斯林了解伊斯兰的丰富性、多样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正确处理伊斯兰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普世性与地方性之间的关系。鼓励宗教人士引导中国穆斯林坚持伊斯兰教的本土化、中国化发展方向。


  针对迷茫和困惑,鼓励青年对国家、民族、未来满怀信心。


  1 讲好中国故事,从课堂到社会


  发挥专业特长,以多种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开设课程和讲座,传道、授业。我为在校的本科、硕士、博士生授课,进行专业辅导,通过讲座帮助大学生分析巴黎暴恐事件的根源。通过凤凰网大讲堂让社会客 观了解伊斯兰教。给民族、宗教、统战部门开办的宗教人士和干部培训班讲授伊斯兰教的本土化、民族化发展经验。与来华访问的知名学者和阿拉伯国家知名宗教人 士座谈交流,探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与宗教学研究、“一带一路”建设及以温和伊斯兰抵制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出版著作和译作,释疑、解惑。让社会大众客观了解伊斯兰教,让学界、教界及政府相关部门深入了解当代伊斯兰社会思潮及政治伊斯兰运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重视当代国际伊斯兰思潮对中国穆斯林的影响。通过文本和思想研究,分析伊斯兰与儒释道在思想层面的会通以及伊斯兰教中国化发展的历史经验。


  2 讲好中国故事,从国内到国际


  通过国际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与埃及、伊朗等国的专家学者和宗教人士座谈,深感当今国际社会有了解中国故事的需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借鉴中国的 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我在马来亚大学、开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讲述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和谐与共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讲述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伊斯兰艺术”,阐明“和而不同、和中共进:中埃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经验与价值。向国际社会宣讲中国政府处理民族事务和宗教事务的成功经验,宣讲中国文化温和宽容、中国宗教和谐共生的传统,宣讲中国各界精英以和平手段化解冲突、缔造民族宗教和谐关系的智慧,介绍中国1亿多宗教信徒贡献现 代化建设的经验,为国际社会化解民族对抗和宗教冲突提供中国经验,为中东国家处理宗教与现代化关系提供借鉴。


  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东三国前夕,我应邀参加中国社科院学术访问团,赴埃及开罗开展学术交流。回国后撰文介绍中东三国的宗教状况,宣传习主席访问中东的成果:


  1 东方智慧化解冲突


  习近平主席提出“加强对话,化解分歧”,武力和零和思维不是解决之道,惟有东方智慧方能化解冲突。“东方智慧”强调天与人、自然与社会、东方与西方的互 补关系。东方智慧倡导中道、理性、宽容,鼓励多元、合作、和平,反对排他、极端、狂热,禁止分裂、对抗、暴力。利于化解中东冲突,也利于解决暴恐问题。


  2 中国经验促进发展


  近30年来,阿拉伯世界的现代转型遭受挫折,拒斥传统的西方化、世俗化发展模式不被民众认可,排斥西方、回归传统的伊斯兰复兴道路难获成功,内部纷争与 外来干涉导致社会动荡。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带来的挑战,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阿拉伯世界需要西方之外的参照,中国模式受到赞赏。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带 来稳定与繁荣,中东各国希望借鉴中国经验,引进中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一带一路”加强合作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中东的充足能源。中国商品、技术、资金走出去,需要中东的广阔市场。中国与欧洲连接,需要中东这一重要通道。习主席提出四点建 议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东国家积极响应,中国与中东在能源、贸易、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互利共赢。中阿携手,凝聚共识,扶持温和伊斯兰力量,抑制激进主义,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利于中东的稳定,利于新疆问题的解决。


  4 文明互鉴推动交流


  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和谐与共,是人类和平交往、文明互鉴的历史典范,更是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习主席出访中东三国,提出多项举措促进人文交 流:举办中阿友好年活动;签署第一个共建联合大学协议;启动百家文化机构对口合作;实施“百千万”工程,百部中阿典籍互译,百名专家学者互访,千位阿拉伯 青年领袖培训,万名政治领军人物、青年使者及艺术家交流互访,促进文明对话、交流互鉴。


  3 讲好中国故事,从学界到教界


  我应邀为北京市统战部组织的新疆宗教人士学习班,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团中央组织的宗教人士和青年干部学习班做了多次学术讲座,与来华访问的伊斯兰世界的知名宗教学者交流。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东西方宗教,讨论伊斯兰教本土化与民族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挑战,鼓励中国伊斯兰教界人士增强自信,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讲好中国故事,怎么讲?

  1 学术立身,学者的社会担当与学术修养相结合

  知识分子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知识分子比普通民众更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证研究讲述中国民族、中国宗教的历史现状及特色,讲述中国政府治理民族、 宗教问题的经验和智慧,讲述中国文化包容开放的传统,让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民族、中国宗教。通过文本和思想的比较研究,阐明伊斯兰教与儒释道和谐与共的历史,以及中国穆斯林处理政治与宗教、国法与教法、传统与现代的经验。阐明中国伊斯兰艺术的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教派的、性别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及 中国穆斯林审美取向的主体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2 掌握学术话语权,消除误解,增进理解

  就宗教而言,西方制度化的宗教与中国非制度性的宗教存在差异,西方的宗教自由与中国的信仰自由亦有不同,用西方宗教概念或范式分析中国宗教,有一定的西方意识形态色彩。中国政教关系体现为政主教从,教权不凌驾于政权之上。“神道设教”,宗教与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发挥积极的社会教化 功能。宗教界爱国守法,政府保护宗教界的合法利益,平等对待各大宗教。明清时期很多清真寺和藏传佛教寺院的万岁牌,是宗教界爱国爱教的体现,也是政府保护宗教的明证。当下,中国政府引导宗教界发挥积极功能,引导外来宗教坚持本土化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应当充满自信地对外宣讲中国政府治理宗教问题的成功经验, 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宗教现状的了解和理解。


  3 从实际出发,用亲身经历和实证研究讲好中国故事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证研究,宣讲民族团结、共同发展是当前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是客观事实,让西方和伊斯兰世界了解中国政府在抑制人口过快增长、减少贫困人口、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女性社会地位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让西方和伊斯兰世界正确理解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制度设置。同时,承认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承认诸多复杂因素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发展程度尚有较大差距。中国政府尊重文化差异,努力缩小发展差距。讲好中国故事,要客观理性,不夸大成就,不回避问题。就学术而言,我们在理论、方法、数据、技术、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距离。民族、宗教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的开发和使用,发达国家走在前边。影响和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妥善解决。来源:国家民委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