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目:回心石上的惊险故事
当你游览“奇险天下第一”的华山时,就得从长廊环抱、古意盎然的玉泉院进入峪口,经青柯坪,沿潺潺流水、郁郁山林,来到千尺幢。这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在一块巨石上的三个大字——回心石。站在回心石前,举目仰视,万丈石壁,横立眼前,使人望而生畏。不知有多少体力不足、勇气不大的游人,来到此处,踅身而回。
关于“回心石”的来历,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哩!
据说,元朝有个状元,姓郝名志真,字广宁,道号太古。因为他秉性耿直,不会趋炎附势,弃官来到华山,拜在重阳祖师门下学起道来,后来王重阳羽化登仙,他和其他六个师兄弟,把师父殡葬完毕,就各走一方,云游去了。
郝志真来到了河北赵州桥,每日在桥下闭目静坐,修身养性。一日,他正在桥下静坐,忽然,有一童子走来,童子手拿两块青砖,在他身旁“嗤嗤”地磨着。起初,他并没有理会,还是闭目养性。后来,童子竟把砖放在他的腿上磨起来,他就问这个淘气的童子:“你磨砖干啥?”“磨砖做镜子。”郝志真说:“你真蠢,青砖怎样磨成镜子?”童子说:“我蠢,我看你更蠢,你整天闭目养性,只修内功,不修外功,怎能成仙呢?”郝志真听完,心里一动,揉揉眼仔细一看,这哪里是童子?竟是师父王重阳。他忙跪到地上,连连叩头,连声说:“求师父指点!”王重阳说:“道成心先德至。天下没有无功于人世的神仙,只有造福于人间,才能成仙于天上。”郝志真忙问:“师父,那该怎么办?”五重阳说:“这里不是你‘成果’之地。你只有去到钟灵毓秀的华山,多做些功德,说不定会有成道之路。”说完,不见了师父。郝志真望空深深拜了几拜,即时收拾起衣钵,投奔华山而去。
郝志真来到华山,为了有个栖身之地,就在北斗坪凿起洞来。每日从凌晨凿到日落西山。又从黑凿到黎明。凿得他双臂麻木虎口都震得渗出了血珠,也不停息。饥了吃口山果、松实,渴了喝口泉水。就这样凿了三个冬春,才凿出一个三丈见方的紫薇洞。在凿洞中,他收了两个徒弟,一名梅良,一名竹青。梅良和竹青倒也虔心,称志真为郝祖,他俩跟郝祖开山凿洞,很卖力。郝祖对徒弟也带得蛮认真。可谁知紫薇洞刚凿好,就来了一位道人,恳求地说:“您老的洞打得真好,我不会打,就让给我吧。”郝祖听了,二话没说,就把洞让给了老道。两个徒弟心里虽不痛快,见师父已经应允也只好罢了。
郝祖带上两个徒弟,登上山峰继续选点凿洞,谁知第二个洞刚凿好,又被道友们要去了。
说实在的,在这峥嵘陡峭的石山上,凿一个洞,确实也不容易。因为山涧里隐藏着一条独角乌龙,如若碎石坠入山涧碰撞了它,乌龙就要兴妖作怪。所以凿下的碎石块并不能填进山峪,得一担一担地挑到太白山去倒,这事郝祖并没有告诉梅、竹二徒,都是趁徒弟休息时搬走碎石。不信,可以看看,今日的华山,都是囫囵巨石,一块碎石也没有,而太白山,到处都是碎石。
郝祖就这样带着梅、竹二徒,凿一个洞,便让与了道友;又凿一个洞,又让与道友,直花费了四十余年,凿了七十个洞,而他们自己还是没有栖身的地方。最后,他们来到落雁峰的南天门,选择了一个陡壁,费了很大气力,凿出一个“朝元洞”,却又被一个白发冉冉的老道讨去了。
再说梅、竹二徒弟,本来一心想修道成仙,可谁知碰着一个这样的师父,凿洞就凿了数十载,越想越感到没名堂。郝祖对他俩的想法也早有察觉,只想着是玉待琢,成道还须修炼。于是,他又带着两个徒弟,来到臬臬椽。
说起臬臬椽,那不过是个鸟栖之地,万仞陡壁,往上一看,不见峰顶;往下一瞧,不见谷底。风呼呼呜于耳畔,云飘飘滚翻脚前,是个神仙才能到的地方。郝祖想:此处既险又静,便于养性,于是师徒们就从山巅上,坠一笼筐,在霭霭的云雾间凿起石洞来。
但是,这次凿洞,梅、竹二徒与往日不大相同,终日磨磨蹭蹭,可谓是只听石锤响,不见出洞来。一日,郝祖化作一个云游老道,拱手向梅、竹二徒讨要这个未凿成的洞。梅、竹二人见师父不在身旁,就向老道诉说了数十年的苦衷。郝祖迎合说:“你俩跟师父数十年了,凿了那么多的洞,到头来,还没有个养性之地,可怎么成道呢?”一席话说得梅、竹二人垂头不语。
梅、竹二人并不知师父的玄妙。到第三天,郝祖硬要腰系绳索,悬到山腰上去打洞。梅、竹三人见师父要下去,四目对视一下就同意了,原来他俩心怀不善,待把郝祖用绳索沉到山腰云海里去后,便“咔”的一斧,砍断了绳索。从这里坠崖的人,有句俗话:“要寻尸首,雒南商州。”可怜积德修道数十年的郝祖,竟葬于两个徒弟之手。
摔死了郝祖,梅、竹二人就收拾了行李,向山下走去。当他俩走到千尺幢下的巨石旁,抬头一看,师父竟然背着褡裢,慢步消闲地迎面走来。
梅、竹二人不由一楞:“这是怎么一回事儿?难道师父摔下去没死!”发愣间,郝祖已到面前。俩人回避不开,就搭讪地问道:“师父,你到哪里去了?”郝祖笑笑说:“我到商州淬钻头去了。”接着问道:“你二人不在山上,到这儿做啥来了?”二人连忙撒谎说:“刚才师父掉下山去,我二人准备到雒南找师父的尸骨。”郝祖哈哈大笑。说:你二人倒也有心。”说完就往山上走。两个徒弟知道师父已经成仙,连忙跪倒在地,说:“望师父宽恕,从今以后,专心跟师父学道,誓不变心。”郝祖见徒弟已经悔过,就和谒地说:“出家人应以慈悲为怀,多做些有德于世的事儿,自有成道之日,千万不可生下恶念。切记,切记。”两个徒弟连连答应:“是,是。”于是,诚心诚意地跟上师父继续凿洞去了。从此,梅、竹二徒与师父相遇而回心转意的地方,就叫“回心石”了。
郝祖引着两个徒弟回到南天门,继续凿那个还未完成的半截洞,一天他们正凿洞,忽然梅、竹二徒看见有人走过来,就对师父说:“有人来了!”郝祖一听,二话没说,就扭身往洞内一坐,二徒再一看,师父已经“仙化”了。这个洞终未凿成,只是个“半截洞”。
那半截洞斜上方的悬崖上,镌刻着“全真岩”三个大字。署着郝志真书四个字,你如果仔细看,还能看到那字一天要变几种颜色呢。
后人为了瞻仰“全真洞天”,在南天门山崖上架起“长空栈道”,又修出“九节臬臬椽”。若不过这段险径,便看不到神奇而玄妙的绝景呢。
参见《华山的传说》第31-36页
刘笑海编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年8月
————————————————————
郝大通(1140年 - 1212年),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名璘,字太古,号恬然子,又号广宁子,自称太古道人,法名大通。宁海(今山东牟平)人。
郝大通,金熙宗天眷三年庚申正月初三日(1140年1月24日)出生。初名升,郝朝列的从弟。家故富饶,世为宦族。大通少年时父亲去世,侍奉母亲十分孝顺。禀赋颖异,识度夷旷,曾经梦见神人传授《周易》秘义,于是洞晓阴阳、律历、卜筮之术。倾慕司马季主、严君平之为人,以卜筮自晦。凡遇林泉幽寂之地,则徘徊自乐,终日忘返。
大定七年(1167年)重阳自关西到宁海,见大通资禀高古,所习不凡,便欲感发点化他。于是背肆而坐,请大通占卜,大通说:“请先生回头。”重阳说:“你为什么不回头?”大通颇感惊异,起身作礼,邀重阳赴他处闲话。第二天晚在朝元观,大通献诗云:“同席诸君乐太古,未明黑白希夷路,今朝得遇达人吟,伏望先生垂玉句。”重阳答道:“口爱郝公通上古,口谈心非神仙路,足间翠雾接来时,日要先生清静句。”大通看后,得意而归。从此来往亲密。因有老母,未即入道。
第二年,母亲去逝,大通于是离家,于三月跟从重阳到昆仑山烟霞洞,焚香敬谒,请列门弟,甘洒扫之役。重阳于是赐名:璘,号恬然子,又解衲衣撕去其袖而给他。说:“不要担心无袖,你当自成。”这大概是传法寓意。
九年(1169年),宁海有人构建金莲堂请重阳,重阳挈邱刘等众前去居住。大通携瓦罐乞食,不小心触碎瓦罐,重阳又另授一罐,且题颂其上云:“扑碎真灰罐,却得害风观,直等悟残余,有个人人唤。”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四人随王重阳西行传道,留大通与玉阳(王处一)隐居于铁查山云光洞。大定十一年(1171年),闻王重阳登仙,马、谭、刘、丘已入关,遂西游访之。意与四人共结庐守孝,因处端以“随人脚跟转可乎”之言激之,遂离开终南山刘蒋村。至歧山遇神人授以《易》之大义。
十一年(1171年)大通听说重阳登仙,四子已入潼关,于是西游寻访。十二年(1172年)葬重阳祖师于祖庭,大通欲与四子同庐墓侧,长真激将他说:“跟随别人脚跟转,能了道吗?”。第二天辞别,到歧山奇遇神人传授《易》之大义。
十三年(1173年)过大庆关东行,翱翔于赵魏之间,十五年岁乙未(1175)乞食于沃州,才悟重阳密语,涣然开发,于是在石桥下默然静坐,饥渴不求,寒暑不变,人馈则食,不馈则不食。虽有人侮狎戏笑也不发怒。常被儿童游戏叠砖石为塔于头顶,嘱咐他不动,大通头竟然不侧。河水泛溢而不动,也不伤。如是缄口不言,身如槁木而心似死灰过了六年,世人呼他“不语先生”。如此水火颠倒,阴阳和合,九转之功遂成,于是忻然而起,杖履北游,盘桓于真定之间,真定少尹郭长倩前来拜谒,竟一顾而不可得,嗟异离去。
二十二年(1182年)大通又与神人遇,受大《易》秘义,自此为人言未来事不差毫发。到阳居观,升堂演道,远近来听者,常数百人,大通阐化十方,专以利物度人为己任。曾经作《悟南柯》示众云:“地肺重阳子,昆仑太古仙,二人结约未生前,托居凡世飞下大罗天。共阐玄元教,行藏度有缘,奈何不悟似流泉,别后相逢,再约一千年。”
后到咸平,与高士王贤佐同游,贤左右相从者也常十数人,占筮之应,十中八九,却比不上大通的灵验。于是众人拜请大通为师,大通传授秘义。贤佐因之此名动阙庭。
于是广招弟子,以度人利物为已任,四下闻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教流派——华山派。拥有范圆曦、王志谨、徐志根、张志信、姬志真、孙履道等弟子。天人之蕴奥,昔贤所未发。
明昌初(1190年)东归宁海。一天欲要作图,遽索纸笔,其徒范园曦说米粥已熟,请食后再画。大通说:“赶快拿纸笔来,我正得意,没时间食粥。”笔入手,布纸挥染,疾若风雨,不一会作成三十三图,其旨意都是天人之蕴奥,古贤之未发者。还有天长预告候子真之火,恩州夜入王镇国之梦,人之休咎,道之行否,兵革所临之期,凡有言之于其前,莫不验之于其后,史馆张邦直子中所谓惊动人之耳目。
崇庆元年(公元1212)于宁海先天观飞升。升天后元世祖赠号“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北七真”之一。以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道全真教华山派,简称华山派。
主要成就
郝大通广招弟子,以度人利物为已任,四下闻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教流派——华山派。拥有范圆曦、王志谨、徐志根、张志信、姬志真、孙履道等弟子。天人之蕴奥,昔贤所未发。
预备羽化三年前命匠者为他凿地宫,每天前往偃息其中,告述门人说:“腊月三十日打算回去”。如此三年,法体康健,于崇庆元年(1212)腊月晦日对门人说:“师真有蓬莱之约,我要走了!”言毕,卧而返真。当时在先天观。有《太古集》收入明正统《道藏》。另有:《心经解》、《救苦经解》、《示教直言》等著述。
至元六年(1269年)敕赠“广宁通玄太古真人”。
至大三年(1310年)加赠“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
思想著述
郝大通师徒吸收禅宗、理学的心性思想,建立起以心为基点,以本心本性和道三合一为特色的心性论。本心、真心是其心性论重点,二者又称为心之体。同时有性、道、神诸范畴。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涤荡邪心、透悟本心。相应地,修炼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最终归结为如何明悟本心、磨尽尘心。
著作颇丰,有《三教入易论》、《示教直言》、《心经解》、《救苦经解》、《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太易图》等,今见《道藏》中的《太古集》录有《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周易象图》、《金丹诗》等。
郝大通弟子多系宁海人。著名者有弟子范圆曦和盘山真人王志瑾。范圆曦,道号玄通子,为全真较为杰出的门人。王志瑾的“心性论”以圆通缜密著称。
参考资料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廣寧子 師姓郝名大通,字太古,號廣寧子,寧海人也,生於金熙宗天眷三年庚申正月初三日。家財甲一州,事母孝,偷然有出塵志。好讀《易》,洞曉陰陽術數之學。慕季主、君平,隱於卜筮。大定七年丁亥秋,重陽至寧海,遊行於市,見師言動不凡,思有以感發之。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