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平(1169~1251),金末及元代著名全真道士。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字大和(又作太和),山东掖县(今莱州)人,初以马丹阳为师,被其父迫令返家,复往武官灵虚观,投刘处玄门下。宪宗元年(1251)去世,葬于京郊房山,中统二年(1261)诏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号。
尹志平,祖籍沧河北沧州,宋时徙居莱州(今山东莱州市)。生于金大定九年(1169)。幼颖悟,读书日记千余言。年十四遇马钰,遽欲弃家入道,父不允,遂伺机潜往。后被追还,锁闭静室。无何,复遁去。逃之再三,父始从之。初住昌邑(今属山东)之西庵。
明昌年间(1190~1196),又受教于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三位宗师,故其先后以全真五子为师。
金明昌二年(1191),参丘处机于栖霞(今属山东),遂执弟子礼。久之,尽得丘之“玄妙”。此后,又问《易》于郝大通,受箓法于王处一。于是道名四播,远近尊礼,参道者不绝。继住潍县(今山东潍坊市) 之玉清观,主盟齐东者二十年。
元太祖十四年(1219),成吉思汗自乃蛮派使臣刘仲禄征召丘处机,闻志平为处机之上足,乃假道潍州,偕同志平去莱州昊天观见处机。对于丘处机之绝金、宋就元聘,起了赞画的作用。第二年,随邱处机北上燕京,西觐成吉思汗于大雪山,为处机十八随行弟子之冠。元太祖十九年,随处机返燕京,居长春宫。当是时,全真道声名远播,四方尊礼者云合。志平曰:“我无功德,敢与享此供奉乎!”乃退居德兴(府治今河北涿鹿)之龙阳观,寻隐烟霞观。丘处机卒时遗命志平嗣教(或云遗命宋道安嗣教。待处机丧事终,宋以年老请志平代),是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尹志平掌教后,元统治者之支持如故。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得以继续发展。
兴定四年(1220),丘处机偕18名高徒万里西行,尹志平居其一。由雪山返燕京后,丘处机住长春宫,尹志平隐居德兴(今河北涿鹿)龙阳观,丘处机赐其号为清和子。丘处机去世后,继为全真道掌教,居长春宫。
太宗四年(1232),窝阔台南征还燕京,志平迎见于顺天,帝令皇后代祀香于长春宫。太宗六年,皇后遣使劳问,赐道经一藏。太宗七年春,去沁州(今山西沁源)主黄箓醮事。九月,达平阳(今山西临汾),命宋德方率众编纂《大元玄都宝藏》,志平为之请旨并筹措经费。同年,为尊显其祖师,又去陕西兴复佑德、云台二观,太平、宗圣、太一、华清四宫,以翼祖庭。“时陕右甫定,遗民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太宗八年秋,奉旨试经云中,度千人为道士。返燕京途中,“道经太行,山间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出井,历赵魏齐鲁,请命者皆谢遣,原野道路设香花,望尘迎拜者,日千万计,贡物山积”。以上所记,难免有所夸大,但表明尹志平掌教时期,全真道的影响是很大的。姬志真《南昌观碑》云:“长春真人应召之后,大阐门庭,室中之席不虚,户外之屦常满。及嗣教清和真人(指尹志平——引者注)作大宗师,宠膺上命,簪裳接迹,宫观相望,虽遐方远裔,深山大泽,皆有其人。”太宗十年春,尹志平年届七十,将教事付李志常,而归隐于大房山之清和宫。
蒙古太宗六年(1234),李无欲自汲郡(今河南汲县)至燕京,尹志平令他返关中招集道侣兴复祖庭。次年春,尹志平应沁州(今山西沁县)知州杜德清之请,南下沁州作醮,居神霄宫。其冬,李无欲奉京兆总管田德灿之命迎请入关,太宗八年(1236)春抵达终南,规划组织对终南祖庭及楼观宗圣宫、终南太平宫、太一宫、骊山华清宫、华山云台宫的复建,分别选任住持道士。布置完成后,于是秋奉诏返燕京。
太宗十二年(1240)冬,太傅移刺宝俭和京兆总管田德灿帮助终南道众大事会葬王重阳,再次遣人入京,迎请尹志平往终南主持葬事。冯志亨随行,自燕京至关中沿途3 000余里,修复道观100余所。葬事完毕后,尹志平又参访了楼观等处宫观,至冬还京。
定宗三年(1249)春,特旨赐“清和演道玄德真人”号,又赐金冠法服。
宪宗元年(1251)春尹志平逝世。
中统二年(1261),诏赠“清和妙道广化真人”。
至大三年(1310),加赠“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
他平生所作咏怀、遣兴、唱和、劝戒等诗词歌颂甚多,结为《葆光集》三卷。其弟子段志坚编辑《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四卷,为其平时与弟子讲道之言论。其中多勉励弟子忍让谦恭、苦己利人、行善远恶、积行累功之语。告诫弟子于教门兴盛之际,尤须努力修行,不能安享其成而无所作为。他认为圣人设教,是为诱人为善,修道者唯有积行累功,克己济人,方能得道,勿以“小善为无多益而不为,见小恶为无甚伤而不去”。他勤于诲人,严于律己。一生不慕荣利,甘居淡泊,连当时人所共慕之掌教职位,亦持谦让态度。当邱处机居长春宫,四方请谒不绝之时,以“我无功德”,不敢享此供奉为辞,而退隐于僻处;当丘处机逝世,遗命其继任掌教时,则欲绝迹远遁,只因众人敦请,始勉从之;当掌教十一年后,又以年老为辞,请李志常代主教席,而隐居修炼。
在他掌教期间,全真教兴盛一时,诗人元好问撰写的《清真观记》,就有“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之赞。尹志平活到八十三岁无疾而终,让位于李志常。来源:百度百科
清和真人尹志平事迹简介
作者:溪溪
来源:《玄门道语》第四十七期 八仙宫网络平台 http://www.baxiangong.cn/
时间:2023-09-20
受教七真诸师,道高德深
北宋时期,河北沧州的尹氏一门,举家从故乡搬迁而去,一路向着东南来到山东莱州定居。因为尹家的当家人,被派遣到这里为官,于是也将亲族子弟一同迁来。无论时局如何更易,尹氏这个官宦之家也从不轻慢对后代的严格教育,因此尹家世代为官,家风优良。公元1169年正月二十日,尹家又出生了一位男孩,家人自是对他悉心培养,好待日后走向仕途。然而,这位小公子从小就对当官为政丝毫无感,他不仅有很好的记忆力,更是有自己的见解,甚至思考生死之道。
1182年,丹阳真人马钰受金国律令之故,不得已从陕西祖庭返回胶东半岛,于是继续在齐鲁之地行道度化,广受奉道者的尊崇。1183年,时年14岁的尹家小公子有缘与丹阳真人相识,迫切愿从全真入道,尹父对儿子百般阻拦,而尹公子居然偷跑离家,从侍丹阳真人左右。当年冬天,丹阳真人羽化仙逝,尹父以为儿子能回心转意,返家继续科举入仕,甚至强行将儿子软禁在家中,不许出门。然而,尹公子志向坚决,绝不为了从政而读书,多次从家中逃出。尹父见状,只好尊重他的选择。
得到家人理解后,尹公子前去拜谒长生真人刘处玄,正式入道修行,他便是日后的玄门大宗师——清和真人尹志平。1191年,在陕西祖庭长居二十余年的长春真人丘处机返回胶东家乡,尹志平前去侍奉。丘祖十分欣赏尹清和,将自己几十年来的修行之道尽皆传授于他。不仅如此,尹清和又先后受到玉阳真人王处一、广宁真人郝大通的传道,授业于七真之中的五位师真,纵览全真弟子中,从未有一人如此。
为人极其低调,功成身退
凭借着自身优秀的素养、纯和的道行、明师的真传,清和真人倍受人们的尊敬。更有金国贵族仰慕尹师道德,为他新建道观,虔诚供养。虽然年纪轻轻就受到如此礼遇,清和真人却没有因此而产生骄矜之心,他在道观宁心庵居几十年,钻研经典,教人为善,从一位年轻小道变成了年至半百的高士。住庙的道友中,难免会有摩擦矛盾,清和真人劝大家和睦不争,尊贤人,能容人。可即使如此,他仍然谦虚地说“受教师真三十年,几回责我不周全”。道观附近的人们居然很少见过他,更不知道这个道士姓甚名谁,可见清和真人为人的确十分低调,将老子“光而不耀”的思想守之于行。
1219年,时年50岁的清和真人仍在本庙清修,这时成吉思汗派遣的使臣登门而至。使臣原本趾高气扬,接触到清和真人后,便顿生敬畏,说话也变得慌乱紧张。使臣言及大汗要征召长春丘祖前去请教,需要清和先生先向丘祖说明,以便促成这件事。在与清和真人商议后,丘祖这才决定应诏前往西域,并以尹清和为陪同弟子之首,一路照应。关山阻隔,万里迢迢,在面见成吉思汗后的返程途中,听说山东兵乱,长春丘祖为救生民百姓,特意派遣清和真人前往安抚人心。我们都知道丘祖“一言止杀”的故事,但具体实施这件事,让很多人获救的,却是清和真人尹志平。
而后,随着成吉思汗对长春丘祖的屡次赏赐,全真道在京冀地区的日益兴盛,清和真人却隐居而退,不在人前出头。有人不解,为什么他要在如此受捧之时隐退?清和真人说:“我无功德,敢与享此供奉乎?”促成长春丘祖与成吉思汗会面、救活如此多人的性命,清和真人却说自己“无功德”,其深厚的修为不言而喻。老子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清和真人确实早已将道祖的教诲理解透彻。1227年,长春丘祖在今北京羽化,清和真人为避免陷入权力漩涡,又北迁至今河北张家口山居,打算从此不再出面。然而,在众人的礼请劝说下,清和真人不得不勉强答应继承掌教,坐镇北京,管领全真道走往更好的方向。
复兴陕西祖庭,尽心尽力
金元之际,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地方官员,都对全真道多有尊崇。清和真人认为,全真道思想如今能被人认可和奉行,一切都离不开重阳祖师。重阳祖师在陕西悟道创教,七真也在陕西传道行化,陕西是全真道的根。彼时的陕西,处于宋、金、夏、蒙四方势力的必争之地,经常爆发战争,是名副其实的“火药桶”,祖师们在陕西留迹的宫观庙宇,也因此遭受兵灾而毁。成为全真道掌教后,清和真人便发动道众,要复兴因战争被破坏的陕西祖庭。
清和真人身为掌教,亲自从北京来到陕西,不仅修复了祖庵,还修复了包括终南山、骊山、华山等名山宫观,当时陕西方才平定战乱不久,关中父老往往无以为业,陕西道众的基本生存条件更是难以维持,清和真人便抚慰众人,要大家相信道德罪福之报,一切磨难都是修道的必经之路。1238年,清和真人辞去掌教,说“人间荣显非吾愿,颇爱存心静处行”,之后便悠游于京郊一带。两年后的冬天,陕西官员远请清和真人赴秦,尹公欣然前往。从幽燕下秦川,其行程1000多公里,清和真人此时已不再是掌教,加之又是70岁的老人,严冬风雪甚寒,他却毫不在意,常对人说:“吾以报祖师恩耳!”不远千里迢迢冒着风寒回到陕西,是为了报答重阳祖师之恩啊!
回到陕西后,清和真人时常拜访在陕的老前辈,来往于陕西各个宫观,逍遥愉悦。在秦栖居近一年后,清和真人又北上返燕,于1251年在房山清和宫羽化。门人弟子们将尹公的著述和言行编汇为《葆光集》和《清和真人北游语录》,此二书均完整流传至今。清和真人历史上有两个封号,分别是元世祖追赠的“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和元武宗加赠的“清和妙用广化崇教大真人”。清和真人平生阅经著述,不仅深解《道德经》之微义,更将太上真旨奉行于身,是一位仁爱慈悲、品质淳厚、有德有道之人,并非某些现代小说和影视剧中杜撰出来的卑鄙形象。
全真道史料中,记载过一件很小的事情,却能极大反映出清和真人高尚的操行:尹公早年在山东住庙时,有人偷走了庙里的马,小偷被抓到以后,却死不认罪,还狡辩这马就是他的,并不是偷来的。清和真人高尚纯洁,见小偷如此抵赖,于是便让他骑走此马,舍马度人。纯素高洁之士,不应蒙受污名。志心称念,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学习师真高尚之品德,答报祖师垂教之厚恩。注:本文提及到清和真人的年龄以实际周岁计算
■ 本文参考文献
《清和妙道广化真人尹宗师碑铭并序》,(元)弋彀撰
《葆光集》,(元)尹志平述
《清和真人北游语录》,(元)尹志平述
《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元)李道谦撰
《七真年谱》,(元)李道谦撰
《长春真人西游记》,(元)李志常撰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元)刘天素、谢西蟾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