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生辉:重阳全真道教派教义教制之浅说

2025-05-08
0

重阳全真道教派教义教制之浅说

史生辉


王重阳年谱.jpg

重阳创立的道教全真道教派,是一个注重炼养实践的道派。上承北宋内丹派道教传统,融摄佛儒,以含耻忍辱、明心见性、养气炼丹为内修之“真功”,以损已利物、传道济世为外修的“真行”。功行双修,以期成仙证真,故谓之“全真”。全真二字,可谓其教义的宗纲。


一、合一三教


合一三教,或谓三教归一,是全真道教派的鲜明特征。重阳立教,虽上承钟吕丹鼎派之传而归于道教,但“不主一相,不拘一教”,不囿于道教一家的立场。他在《金关玉锁诀》亦说:“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不独尊道教教主;接引初机,每教人诵佛教《心经》,儒家《孝经》,道教《道德经》《清静经》,不独奉道教经典;建立教团,皆以“三教”为标帜,不独树道教一帜。其交游传道,不别门户,广交儒士僧人。高唱三教一家,三教平等,三教团结,勿相诽谤。在当时三教文化劫后待兴之际,重阳是想一统三教而高树教帜。

重阳合一三教,是顺应当时社会思潮的。儒释道三教之学长期宣扬,相互渗透。晚唐以来,三教融合成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到北宋时,三家中的三教归一论者,已从三教最终“导民向善”的社会作用,导向从三教之学的中心义理着眼,强调三教旨归同源一致。“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为三教中不少人所乐道。重阳的三教归一论,也是如此。他在《金关玉锁诀》说:“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日:一根树生三枝也。”又将其比作鼎之三足,“身同归一”。《示学道》诗云:“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所异,妙玄通后更无加。”又有诗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重阳所谓“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是以三教终极之旨,源于仙、圣、佛以心所体之“道”,而道作为宇宙最高理则,唯一无二,所以仙、圣、佛体道证道之心亦唯一无二。从这种道教传统的以道为本根的哲学观出发,重阳以人心所具的“真性”为道为丹,作为三教共同之源。在钟吕内丹学的基础上,以道教本位为中心,体道而用儒,援禅以究道,建立起了一套具有鲜明的三教融合色彩的教义教制,把成仙证真的理论进一步精致化了。


二、成仙证真


成仙证真的信仰与炼养,是重阳全真道教派教义的主干。重阳承接钟吕内丹修炼成仙学说,把成仙证真的根据建立于人心所具的“真性”上。“真性”或称本来真性、本来一灵,指心的本性或本体,是先天至神一灵。重阳认为,世间唯有它不生不灭,不我不动,方为长生不死的可靠基石。他在《金关玉锁诀》中说:“长生不死者,—灵真性也。”从这种真性不生不灭论出发,重阳力斥肉体长生、肉体飞升说,说:“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重阳立教十五论》)

重阳认为,是这真性,人人具足,个个现成,不假外求,只是被妄念遮蔽而不自觉而已。故人具仙材,皆可成仙,但不一定成仙。要使成仙的可能变为现实,需要破除惑乱真性的迷妄、垢障,常处清净虚寂,一念不生,了知照见自身真性,回复真性,方可与道合一,长生不死。《重阳立教十五论》说:“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并说这种精神上超出三界的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虽身居一室之内,却“性满乾坤”,“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

重阳承接钟吕内丹修炼成仙说,把修炼的成果分为自低至高的五等仙(鬼仙、地仙、剑仙、神仙、天仙),以天仙为内丹所期的最高目标。宣扬内丹修炼功成,精、气、神可在丹田中凝成不坏的“阳神”,形同于本人,飞升天界,从而自主生死,超脱生死。


三、明心见性


重阳既以“真性”为成仙证真之本、入圣之基,则体证“真性”自然成为其首务。《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中说:“是这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老也。”又说:“大凡学道人,先要炼性。盖性本先天之物,必须将其炼得圆陀陀,光灼灼,方为妙用。”因此,炼丹修仙者需先明心,做明心见性的功夫。“心

本是道,道即是心”。若能察心观性,认取性命宗祖,则圆明之体自现。

对明心见性的实践原则,重阳扩之为“清静”二字,他在《三州五会化缘榜》中说:“诸公如要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凡事屏除,只用心中‘清静’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在《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中释清静有内外两个方面:“内清静者,心不起杂念;外清静者,诸尘不染著。”

其徒王玉阳进一步把明心见性分为知中见与行中见两重功夫:“彻悟万有皆幻,唯知吾之性是真,此亦见性;即知即行,行之至则亦为见性。”

然清静心地,只是明心见性的初功,尚须进一步连“清静心地”之念亦泯灭,达至“寂无所寂”之地。达至寂无所寂,亦尚非究竟,还须“玄之又玄”,始称彻底见性。长春之徒尹志平《北游语录》说:

物欲尽净,一性空寂,此禅宗谓之空寂,吾教谓之清静,此犹未也;至寂无所寂之地,则近矣;虽然至此,若无真实功行,不能造化,无造化则不得入真道。须入真道,方见性中之天,是为玄之又玄。至此,则言辞举动,凡所出者,无非玄妙。


四、内丹修炼


重阳作为钟吕内丹派的继承者,离不开内丹修炼。重阳既以明心见性为先,故内丹修炼,在性命、神气的关系上,首重性、神。《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说:“主者是性,宾者是命。”《长春祖师语录》说:“吾宗唯贵见性,水火配合(炼气修命)其次也。”又说本派内丹功法是“三分命术,七分性学”。在下手行功的具体步骤上,全真教与南宗相反,倾向于先修性、后修命。其修持大略先收心降念,做明心见性的功夫,使心定念寂,一灵独存。然后静坐调息,按钟吕传统内丹法程,依次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得先天虚无之阳神,与道合真,超出生死。

重阳内丹修炼,承接钟吕小、中、大三乘法,循序渐进以至得道成真。《重阳金关玉锁诀》言:“下乘者,如新生孩儿;中乘者,如小儿坐地;上乘者,如小儿行走。若通此三乘,便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从性主命从的观点出发,重阳之徒还宣扬了一种以性兼命的内丹法。谓只要修性或直接炼神还虚,即可自然了命。《丹阳真人语录》说:“屏绝万缘,表里清静,久久精专神凝气冲,三年不漏下丹田,六年不漏中丹田,九年不漏上丹田,是名三田圆备,九转功成。”

后世全真道士李道纯分所有丹法为三乘九品,以直接修性而自然了命之法为最上一乘,名日“顿法”。其修炼之要为:“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净为丹基,无为为丹田,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室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和集?试金石》)牧常晁《玄宗直指万法同归》也说丹法分顿渐二乘,顿法直接修性,谓:“六根清净,方寸澄澈,便是真丹,此法第一直截矣”。


五、除情去欲


重阳内丹修炼,以除情去欲为基础、为本质,要人把七情六欲都消散。《重阳教化集》说:“凡人入道,先须依此十二字:断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其徒马钰教人说:“但能澄心遣欲,便是神仙。”

从这种禁欲主义出发,重阳创教,在组织形式上模仿佛教,倡导出家,倡修苦行。所住观庵力求俭朴,《重阳立教十五论》说:“茅庵草舍,须要遮形……苟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令出家修道者乞食为生,淡泊寡欲,刻苦自励。重阳七大弟子,皆以苦行著称。马钰修道,每日

仅乞食一钵面,并誓死赤足,夏不饮水,冬不向火;王处一曾于沙石中跪而不起,其膝磨烂至骨,山多砺石荆棘,赤脚往来于其中;邱处机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昼夜不寐者六年;郝大通于赵州桥下趺坐六年,持“不语”戒,寒暑风雨,不易其处。元人虞集《道园学古录》说全真家“涧饮谷食,耐辛苦寒暑,坚忍人之所不能堪,力行人之所不能守,以自至于道”。及至教团龙大,道士们自辟草莱,营造庐舍,耕田自给,曾赢得当时社会人士的好评。到蒙元时期,全真教贵盛之后,广置田产,大兴土木,道士渐多过上了坐食租米的生活,去创教初始清净无欲、俭朴素苦之旨渐远。元代中期以后,逐渐失去其宏教阐宗的活力,盖至元末,便外盛内衰。


六、修身济世


重阳《立教十五论》说:“只修内功,不修外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故重阳把损已利物、传道济世的外修“真行”作为成仙证真的必要条件。重阳门下实践“真行”,做了大量有益于民的好事,此中亦包括刻意磨炼心志,承担苦难的悲愿。有如丹阳针灸医病;长真施药济人;长春存无为而行有为,西游劝止杀,救生灵于鼎镬之中,夺性命于刀锯之下;李无欲舂米赈灾;王栖云开涝水,民受其惠等,其苦已利人、济世度人、垂慈接物、以期善俗,成为全真教的世代宗风。

重阳又以息嗔忍辱为其实践“真功”的重要方面。要人戒“刚强而为胜,无明火大而为尊,人我山高而独是,处众不取其下”(《修仙了性秘诀》)。其徒丹阳说:“去嗔怒所以养性,处污辱低下所以养德。”(《丹阳真人语录》)面对当时社会沉重压迫而生的愤懑嗔恨之“病”,王玉阳开给人们一味药方:“柔弱为引子,低下服之。”曲折地反映了人们精神上的痛苦。

重阳又置忠孝于修行的首位、前提。在《金关玉锁诀》说:

“方便救度一切众生,忠君王,孝顺父母师资,此是修行之法,然后习真功。”对在家修道者,教以尽伦常之道,“与六亲和睦,朋友圆方,宗祖灵祠祭飨频,行孝以序思量”。马丹阳入道《立誓状文》即以“尊依国法为先”。谭长真示当官者亦说:“为宫清政同修道,忠孝仁慈胜出家,行尽这般功德路,定将归去步云霞。”

陈致虚《金丹大要》也说:“夫金丹之道,先明三纲五常,次则因定生慧。纲常既明,则道自纲常而出,非纲常之外别有道也。”

简言之,王重阳统万德而接物,不舍慈悲;宣三教以畅道,犹尊贤哲。广积德行,外施于方便;深修保炼,内运于成功。正如《大金陕州修灵虚观记》说:“今所谓全真氏,虽为近出,大能备该黄帝、老聃之蕴,涉世制行,殊有可喜者。其逊让似儒,其勤苦似墨,其兹爱似佛,至于块守质朴,澹无营为,则又类夫修混沌者。”

重阳成仙证真、修身济世的普度思想,打破了传统道教仅限于师徒单传的藩篱,倡行“慈悲实善,断除十恶,行方便,救度一切众生”,承担和实践济世救度或度人入道的入世功德,这在丹鼎派道教中是为空前的创举。至于“真功真行”金丹道的高层次炼养,则信受奉行“对三人,休言说,六耳恐漏神仙之机”之戒。(录自《重阳宫志》卷五重阳立教[三]附:全真教教义教制之浅说。三秦出版社《王重阳年谱》附录266-273。

写下您的评论吧